回家的孩子

   

离家多年,在外面的世界里,早已过了孩子的年代。归去,找回片刻当年。

孩子的年代是无忧无虑的:不用担心是穿布鞋呢还是穿运动鞋,不用担心中午是吃湘西人家还是吃物理所,不用担心是打水洗脚呢还是去澡堂洗澡,不用担心周末是去加班呢还是去找朋友聚会。一切一切,家人自有安排。孩子要做的,不过昏天暗地游戏玩耍。

一年到头难得回家,已然是家里的稀客了。年里了,家里本也没有太多活,谁都不去指望我。太上皇的日子来临啦!


家第一天的必修课,吃吃吃!吃爽了,全家先是偎在为我新腾出的房间里一起看电视,一搭一搭地说着话儿,其乐融融。十点多俺爹就困了,然后我开始戴上耳机在
笔记本上看《lost》,结果,我妈忙完了细活儿居然也开始和我一起看起来!潮~ 一下就看到3点。到后来几天,我撑不住迷迷糊糊睡着了,我妈一个人接着
看。“妈,你也觉得好看啊?”,答曰:“我不像你爸,除了烟,百事提不起兴趣!好看诶!”

从二十五到过年之前,我就做了两
件事:和家人“搭嘴
儿”,看《lost》,有时候一个人看,有时候和堂弟一起看,有时候我、我妹、堂弟和我妈一堆人看。当然,少不了一样东西:火盆。一群人坐着高低式样不同
的凳子围盆而坐,看着笔记本上的电视剧,传统与现代早已经融合得不漏痕迹。

除了回家第一天,每天睡到11点。

终于,过年了。早上7点挣扎着起床去叔叔家吃年饭,晚上,再转到我家吃年饭。为什么印象中小时候的年饭比现在要丰盛得多呢???


一到初四,下雪、下雨。腻烦了北方一年到头的晴朗,南方的湿润显得别样珍贵。下雨就更不出门了,除了必须的拜年,全窝在家里。先是接着lost,后来实在
受不了美剧的拖沓,反正也是没有结局,索性不再看了。 这几天,接着看完了贺总推荐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部校园青春奋斗扭曲型小说,和《让青
春继续》这部经典相比,相去尚
远。                                                                                                                                                                                    


五,天放晴了。闲。有时上街去逗逗8岁的小表弟,有时村里到处转悠拍照片,聊聊天,上上网。河边建起了一个木材厂,和堂弟转悠过去,坐在木材堆上,唱歌,
吹风。春天就要来了。一到晚上就去大奶家烘火,曰“上班”。南方农村的同学应该见过,火盆就是在地上挖的一个两尺见方的土坑,坑里架着树根和木柴,坑上面
吊着用了几十年的黑吊罐烧水。我觉得只有烘这种架起树根、木柴,火苗上窜的火才是地道的。无需点灯,熊熊的火焰把每个人的脸映得通红。老少三代三五人,喝
着茶,嗑着瓜子,围炉“咵天”。乡村的快乐,莫过如此。

转眼,在家的最后一天到了,突然想抓住点什么。和妈妈打了个招呼背
上相机上后山,拍村子。
郁闷的是没有广角,拍不了全景。再转移到村小学边的山嘴上,这里视野开阔,可以看到镇子的全景。这两年,乡村已然大变样,处处新楼林立。卡擦卡擦一顿乱扫。突然发现大象同学家门口也远远地在视野
之中,嘿嘿,立即坐在草地上给她发了条短信,让她到她家门口的太阳地里头来,不多时她家门口出现一个小红点,迅速把焦距调整到最大(可怜的
55mm……),卡擦卡擦。呃,这不是狗仔么!一个有狗仔精神而没有狗仔设备的伪狗仔!哈哈~

村庄一角

狗仔

夕·月勾

十几天的寒假,就此结束。短短的寒假,堂弟大喊无聊的时候我却乐在其中。所谓浮生难得半日闲,工作过才发现,精神的绝对放松是那么难得。远去了,做孩子的岁月,幸亏,还有这半月的温习课。

—-

应古哥之要求,up了一下:

 

离家多年,在外面的世界里,早已过了孩子的年代。孩子的年代是无忧无虑的:不用担心是穿布鞋呢还是穿运动鞋,不用担心中午是吃湘西人家还是吃物理所,不用担心是打水洗脚呢还是去澡堂洗澡,不用担心周末是加班呢还是找朋友聚会。一切一切,家人自有安排。孩子要做的,不过昏天暗地游戏玩耍。

归去,找回片刻当年。

一年到头难得回家,已然是家里的稀客。年里了,家里本也没有太多活,谁都不去指望我。于是乎,太上皇的日子来临啦!

回家第一天的必修课,吃吃吃!妈妈变着法儿做出各种我爱吃的东西来。吃爽了,全家偎在为我新腾出的房间里一起看电视,一搭一搭地说着话儿,其乐融融。十点多俺爹就困了,然后我开始戴上耳机在笔记本上看《lost》,结果,我妈忙完了家里的细活儿居然也开始和我一起看起来!怎一个潮字了得!一下居然看到3点。到后来几天,一忙完家务妈妈就过来偎着我看《lost》,我撑不住迷迷糊糊睡着了的时候,她便一个人接着看。“妈,你也觉得好看啊?”,答曰:“我不像你爸,除了烟,百事提不起兴趣!好看诶!”

从二十五到过年之前,我就做了两件事:和家人“搭嘴儿”(说话聊天),看《lost》,有时候一个人看,有时候和堂弟一起看,有时候我、我妹、堂弟和我妈一堆人看。当然,少不了一样东西:火盆。一群人坐着高低式样不同的凳子围盆而坐,看着笔记本上的电视剧,传统与现代早已经融合得不漏痕迹。

终于,过年了。早上7点挣扎着起床去叔叔家吃年饭,晚上,再转到我家吃年饭。为什么印象中小时候的年饭比现在要丰盛得多呢???

初一到初四,下雪、下雨。腻烦了北方一年到头的晴朗,南方的湿润显得别样珍贵。下雨就更不出门了,除了必须的拜年,全窝在家里。先是接着《lost》,后来实在受不了美剧的拖沓,反正也是没有结局,索性不再看了。 这几天,接着看完了贺总推荐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部校园青春奋斗扭曲型小说,和《让青春继续》这部经典相比,相去尚远。
                                                                                                                      
初五,天放晴了。闲。有时上街去逗逗8岁的小表弟,有时背着单反村里,田里到处转悠拍照片,再就是聊聊天,上上网,最闲暇的时候,还给堂弟解释《黄帝内经》。河边建起了一个木材厂,和堂弟转悠过去,坐在木材堆上,唱歌,吹风。春天就要来了。不过,晚上依旧还是有些寒意,于是一到晚上就去大奶家烘火,夜夜如此,曰“上班”。南方农村的同学应该见过,火盆就是在地上挖的一个两尺见方的土坑,坑里架着树根和木柴,坑上面吊着用了几十年的黑吊罐烧水。我觉得只有烘这种架起树根、木柴,火苗上窜的火才是地道的,无需点灯,熊熊的火焰把每个人的脸映得通红。老少三代三五人,喝着茶,嗑着瓜子,围炉“咵天”。乡村的快乐,莫过如此。

转眼,在家的最后一天到了,突然想抓住点什么。和妈妈打了个招呼背上相机上后山拍我们村。郁闷的是没有广角镜头,拍不了全景,只能写写意。再转移到村小学边的山嘴上,这里视野开阔,可以看到镇子的全景。恍然发现,这两年,乡村已然大变样,处处新楼林立,一片红火气象。卡擦卡擦一顿乱扫。突然发现儿时玩伴大象同学家门口也远远地在视野之中,嘿嘿,立即坐在草地上给她发了条短信,让她到她家门口的太阳地里头来,不多时她家门口出现一个小红点,迅速把焦距调整到最大(可怜的 55mm……),卡擦卡擦。呃,这不是狗仔么!一个有狗仔精神而没有狗仔设备的伪狗仔!哈哈~

十几天的寒假,就此结束。短短的寒假,堂弟大喊无聊的时候我却乐在其中。所谓浮生难得半日闲,远离家乡才发现,精神的绝对放松是那么难得。远去了,做孩子的岁月,幸亏,还有这半月的温习课。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