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

有信心打个漂亮仗!

完了再好好记录之~挺好 🙂

【mark】
2008-12-28  00:50



Done!终于考完了,会的便会了,不会的便是不会,畅快~
感谢Nuonuo同学在排队论复习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
【mark】
2008-12-29  10:50

林语堂语录

最近读的书

最近看了两本书:《大象也可以跳舞》,讲述IBM CEO郭士纳如何带领IBM重振雄风;《货币战争》,从另一个视角看货币。二者都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泛着工业的硝烟。现在,开始回归“非理性”,来一些模糊的、无对无错的哲学内容,显然,从林语堂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他的《生活的艺术》便是一本能让你跳出怪圈看自己的醒世良言。


林语堂语录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彻悟与痛苦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稀罕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国吾民》

倘无幽默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

倘无女子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金圣叹之生理学》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传》

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生活的艺术

快乐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生活的艺术》

笔和锥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生活的艺术》

与古人面谈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生活的艺术》

警醒迟钝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生活的艺术》

可怜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生活的艺术》

最美的时候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生活的艺术》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热情加智勇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生活的艺术》

死了三次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生活的艺术》

旷达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生活的艺术》

刻板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生活的艺术》

想做另一个人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生活的艺术》

老年之美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生活的艺术》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生活的艺术》

旅行家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生活的艺术》

  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生活的艺术》

和土壤相亲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生活的艺术》

温饱黑甜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生活的艺术》

过客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美人鱼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写美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生活的艺术》

好奇心

  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学发明,就是靠这个趣字而已。

相关链接
1. 关于林语堂
学贯中西的大家,推荐★★★★★  :=)


下次多放点

在自习室呆了整整一天,ATP消耗过大,中午吃的那点不够,刚到五点就饥肠辘辘了。收摊,回科苑食堂吃饭。要了个雪菜肉丝炒饭,按照平时,这些便基本够吃了,今天去不行,实在太饿。于是中途吃了一半便再去要了份豆腐煲汤,跟小师傅说了要放辣椒的,几分钟后做好了去拿,却是清汤白菜豆腐,我有点生气了:“不是专门说了要辣的吗?”小师傅很不要意思地赔笑,“啊,实在抱歉,大概是做汤的没听清楚。这样吧,下次你来,给你多放点辣的。”一下把我囧笑了,能补嘛?罢了,遇见个乐子^.^

杂化

人类最大的毛病就是简单的道理,却被无数假象掩盖,得不到落实。

拼命岁月

作为预热,第一门考试结束。

半个月来,俺魂牵梦绕的是第三门考试:排队论。刚刚Nuonuo同学给我发了个去年师兄发的帖子,是回忆去年试题的,看完后,我心那个悲凉啊!!
“感觉老师讲的东西都考到了,所以考前不要心存侥幸,该复习的还是得复习,而且考的重点跟我们平时学习的重点有点偏移,M/M/1,M/M/n这种简单的东西就不要指望老师会考了,张老师不送分的。
好吧,真的要拼命了。

《货币战争》

观点很大胆,很多点上不能苟同,但是分析的大方向我觉得是对的。

资本与国家之间的较量,真是一个荡气回肠!幸运的我们有幸刚好碰到了这一幕,这次经济危机,背后该有多少故事呢?
通过这本书,我基本明白了货币是个什么东西,了解了传统的金本位货币体系以及当前基于国家信用的美元体系,还大致搞清楚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概念。
举个例子:以前我总不明白,发行货币为什么必须受到黄金储备的限制呢?
如果发行货币的银行是私有,那么他就应该有黄金作为抵押。为什么?难道你会相信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打给你的欠条么?他如果破产了怎么办?
这里面有很重要一点,就是“银行私有”,他本质就是个借钱的人。因为他有黄金作为抵押,你就不怕你手上持有的钞票突然一钱不值了—它代表着一定量的黄金!
假设这家私有银行不老实了,拼命地印刷钞票向外借钱,但是他的黄金储备却不变,那么这意味着原来借钱者借到的钱贬值了—他手上那一份钱能对应的黄金变少了!这就是通货膨胀。适度通货膨胀会刺激经济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将会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为了限制银行滥印钞票,防止过度通货膨胀,必须将其货币发行量同黄金储备挂钩。
但是,如果银行是国有的呢?这个问题就复杂起来了。首先,国家是有国家信用的,不会出尔反尔;其次,国家可以用纳税人的税收作担保。那么,国家为何还需要有黄金储备呢?我觉得,如果没有国际贸易的存在,国有银行的货币发行量完全只需受制于宏观调控,而无需受制于黄金储备量。问题出在了国际贸易这一环上。一个简单问题:你相信贸易国给你的钞票不会是白条吗?怎么确保它不是白条呢?一个简单做法就是看其黄金储备。其余方法都太具有可操作性,不可信。
所以说,黄金是信誉的度量衡。
但是,如果有这样一种情况呢:一国经济极度繁荣,国富民强,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特别巨大,但是其黄金储量及产量十分有限。如果坚持金本位,那么能够流通的货币量就有一个上限。如何用有限的钱做更多的交易呢?那只能降价了。然而,降价是会直接触及整个社会的短期利益的,显然不可行。怎么办呢?如此繁荣的经济,想加入的人却苦于没有钱!试想,如果此时国家增印钞票,你愿意不呢?愿意!因为你知道,这个国家是如此之繁荣,一时半会儿跨不了,信誉肯定好!OK,钱印出来了,经济运转起来了,一切欣欣向荣~~~美元诞生了。
脱离了金本位的货币,依赖的是国家信用。
从本质上看,货币的发行量应该是根据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来划定。理论上,客观规划发行量才是最优方案。但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存在,为了保护各区域的自身利益,这种最优方案不可能实现。金本位也好,美元本位也好,无非了满足了货币持有者的一种心理需求罢了。

睡前敲一敲

Oh yeah!

Verilog调过了,原来是犯了点小傻而已 T.T 我说那都是Ctrl+CV惹的祸~
“明天”又得去玉泉,如果不接着进行小门牙的治疗,应该是最后一次了~好吧,一个多月就这么过去鸟~
嘴角起泡泡上火了,怎么办呢?明天可是计划着再去北航吃一顿的呀!
我像一只勤劳的蜜蜂般复习着Queueing System和算法,越看越明白呀越看越薄,真好 🙂
期待着过年,希望回家,好好呆上个把月,然后回来,一切重头再来。这学期,实在太糟糕,糟糕得每天都在笑。
记录最后一组囧男囧事
人物:某囧,某乒乓美女,一堆HUST挫男
地点:计算所地下一层乒乓球馆
事件
1、在电梯口,某囧对着从乒乓球馆出来、飘然而过的乒乓mm之背影一个飞吻,“ber~”,就在那一刹那,乒乓mm回头,嫣然一笑……这一次,某囧竟然脸红了!他居然就脸红了!
2、班级乒乓球赛场上,某囧代表本班上场,乒乓mm在另外一个场地代表她班上阵。乒乓mm的球一下打飞到我班这边,某囧非常之兴高采烈地替mm捡球,继而两人相视,含情脉脉,温柔一笑。此囧回到台前继续打球,此时动力无穷,只见他“pia~”奋力一抽,球—飞了…… 观次经过者爆笑不止 @.@

研究员的三原色——记华先胜博士【黄高校友】

研究员的三原色——记华先胜博士

作者:《互联网周刊》记者 马荟

  2008年8月19日,最老牌、最权威的技术杂志,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公布了2008年度全球35位3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创新人物(简称MIT TR35)。其中唯一一位成长于中国本土的获奖者引起了行内很多人的注意,这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华先胜博士。华博士因在视频搜索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此殊荣。

  和华先胜博士沟通感觉很放松,但是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在回答问题前,他会先停顿片刻思考,语气谦逊、认真腼腆,低调得好像在聊别人的故事。古人说,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华先胜的执著是骨子里的,远见、坚持、投入、还带着一点点的狠劲。

  华先胜兼有多个身份: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网络媒体组研究员、视频分析和搜索等多媒体领域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副编辑和《Multimedia Tool and Applications》编委和MIT TR35杰出青年创新人物。而在各种头衔中,“研究员”的角色是华先胜坚持不变的底色——这是来自投入、坚持、思维方式三种色彩重叠出来的光芒。

  2A5L0143

  华先胜的经历符合人们观念中对“天才”的定义。1991年,18岁的华先胜由湖北省黄冈中学保送入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后,免试在北大数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接着转入硕博连读,200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开始,他便与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联系在了一起,主要从事视频内容分析,互联网和桌面视频搜索,多媒体管理、编辑、检索、共享和广告等方面的研究。

  现在华先胜每天的工作看似很程序化,但常常都充满着各种创新的乐趣。他到公司的第一件事是浏览和回复邮件,除了参加日常的会议等事务以外,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和自己带领的小组员工和实习学生们混在一起。这些实习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硕士或博士生,研究院为他们的学位论文提供了实践平台,这相对于校园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奢侈的资源。来自亚洲研究院的实习生齐国君说:“这里浓厚的研究氛围,使我专注于课题,而与高水平研究人员的充分交流,更让我不断进步。”

  华先胜特别享受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刻。他会关注每个人的课题进度,与学生们交流奇思妙想,再研究如何把这种些奇思妙想变成现实,最后成为人们电脑上方便有趣的应用体验。此外,华先胜会定期组织研究员和实习生举行类似“头脑风暴”的讨论会,和同学们在学习国外专业学术成果的“读书会”上交流心得。循着微软研究人员常规而又更快的成长轨迹,华先胜现在已经从一个单枪匹马做实验的研究员,过渡为承担项目组织管理等工作的负责人,他现在既是一个技术管理者,也像是个事无巨细的班主任,这或多或少满足了他从小想当老师的愿望。而看到这些学生,华先胜感慨他们比自己当年幸运得多。

 

为上微机去蹭课——激情

  华先胜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湖北黄冈中学念高三的时候。当时,学校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高考的学习情绪,把所有保送生集中到一个小教室里,华先胜是其中之一。在这个小教室里,华先胜跟着老师学习了简单的编程,从此,他就迷上了这个神奇的盒子。

  上大学后,由于所学的数学专业不能经常接触到计算机,华先胜就偷偷溜到学物理专业的老乡的专业课上蹭微机。没有任何老师指导,华先胜的编程水平在当时已经可以当课上其他学生的辅导员了。在本班级微机课上,大家遇到问题都会找这个有实战经验的“先行者”。遗憾的是,后来有一次不小心被老乡的老师发现,从此结束了蹭课的日子。

  华先胜现在仍能够清楚记得上学时在班上的成绩,“基本上都是第一名”。但他并不是那种把成绩看得很重的学生,也不承认自己聪明过人,相反他还常常会感到不自信。

  湖北省黄冈中学,在这个密卷几乎被全国学生奉为宝典的地方,华先胜度过了自己的高中生活。“这里都是些学习非常好的学生,我没有底,但是在入校后不久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中,没想到我得了第五名,当时一下子就有了信心。”

  联系到之后在微软面试的经历,华先胜同样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当时觉得门槛很高,也没有抱希望,而且自我觉得表现得不是很好”。华先胜当时被要求做一道编程的题目,刚踏出校门的他干脆老老实实承认:“对不起,我不会”。后来奇迹般地,华先胜顺利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橄榄枝,“可能是因为自己很诚实吧。”华先胜笑道。不过,他又说道,“如果现在我当面试官面试当时的自己,很可能也会录用的,因为我们更看重潜质。而且,能在短短三个月实习中写出三篇论文的人不是很多。”自信的风帆再一次鼓起。

“我很喜欢看电视,也喜欢看电影,但是没有时间看,而且我一看上就特别投入,整个人都会陷进去。”华先胜这种“一根筋”的做法让常人难以理解,但这或许也为他让人羡慕的履历找到一个合适的解释。“我觉得听讲溜号挺不可思议的,几乎从没开过小差,上课时,就像只有我和老师两个人。”在他看来,一名研究员是需要这种投入和激情的,而这种力量可以促使研究者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同时也激励着研究员在遇到瓶颈和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

 

奥格斯堡的神话——坚持

“非常不容易。”在2007年9月底的德国慕尼黑近郊小城奥格斯堡,华先胜和他的研究小组在ACM多媒体大会(ACM Multimedia 2007)上,捧回了最佳论文奖和最佳演示奖两项大奖。在一个国际会议上获奖很难,在一个领域的顶级会议上获奖更难,而在一个顶级国际会议上获得两项大奖更是鲜有先例。对于一个在本土成长起来的研究者来说,华先胜这句感慨包含的各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了解。

  对于荣誉,如果不是因为整齐摆在书架上的奖状和证书,根本看不出华先胜有任何想要提起的意思。《技术评论》杂志主编及发行人Jason Pontin说:“TR35(杰出青年创新人物)是为了表彰35位像华先胜博士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做出突出贡献并且产生巨大影响的年轻创新者们。”华先胜的低调与那些刺眼的光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上下班的路上常是华先胜灵感频出的时候。无论是坐车、骑车还是开车,他都会找机会把这些宝贵的想法记下来,唯恐灵感一去不复返。记得有一次在上班路上,华先胜正骑着自行车。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立刻从车上蹦下来,顺手支在路边,把灵感唰唰唰记在了小本上。后来,他无意中弄丢了其中的一个本子,而这些本子上面是只有华先胜他自己才能看得懂的文字和奇怪符号。“灵感是宝贵的,也常是转瞬即逝的,所以我现在也让我的学生们坚持把自己的灵感记在本子上。”

  华先胜没有任何海外学习经历,却在所从事的领域发表了130余篇国际期刊或会议论文,并拥有30多项专利。华先胜带领的团队从2005年开始做视频检索、视频标注这方面的工作,在很多顶级的学术会议和杂志上都有论文发表。“在ACM Multimedia 2007和2008上,我们各发了5篇长论文,均占会议论文总数(57篇左右)的9%,这也不难证明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获得这些成就,除了激情和投入外,更需要坚持。

  华先胜自信的说“在这个领域,我们毫无争议是站在世界前沿的。但只有对所研究领域始终坚持才能把问题做深,创新常常需要这种沉淀和积累。”这种坚持都浓缩在那一摞摞笔记本上,这些笔记本是华先胜的宝贝,回想起遗失的涂鸦本,华先胜仍惋惜不已,感觉比丢了任何金银财宝还难受。

  至于好的论文是如何炼成的,华先胜曾在采访中表示:“说白了,也没什么秘密。首先,好论文的背后是扎实的、有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工作,这是好论文的基础。只有好的想法才能最终产生出好的论文。其次,在写作中,我认为应该深入浅出,既要深入——分析问题要深入,又要浅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论文也是改了很多遍才确定的。当然,在大会上做演示也是很重要的。为了准备这篇论文的现场报告,我们小组内部排练了三次以上,我自己则准备了更多次。”

 

完美主义者的要求——会想很重要

  对于学生,华先胜有一个稍显苛刻的要求:论文起码要做到修改十遍再拿出来。他自己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就是自己一句一句改过十遍才交给指导老师的。“有时候,看见学生们论文里的英文表达就不过关,如果连表达都有问题,如何让被人了解你的研究价值呢?所以我要求改过十遍的文章才能拿出来。” 而事实上,他也在这样要求自己。尽管严厉,学生的眼中的华先胜却是“睿智儒雅的学者,和蔼可亲的mentor。”正是这种严厉,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

  华先胜有一些不同的指导方法和理念。“我对学生是区别对待的,例如,新学生我会要求他们每天提交一个报告,写一写当天的进度、存在的问题和明天的计划,这样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和他沟通。另一方面,写日报告对学生自己是一个锻炼,养成好习惯是很重要的,每天总结就是个好习惯。” 华先胜要求实习生做一名“三好学生”:态度好,数学好,编程好。

  华先胜喜欢有想法的实习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华先胜认为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十分关键的因素。“做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实习生查正军说:“华老师最看重实习生创造力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创造和实现的思维方式。”华先胜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在我这里呆了一两年,他的Idea还是不能超出我的想象,我可能会认为这是个失败。”

“重要的不是怎么做,而是做什么。”在大学期间,北京大学带给华先胜最多的就是自由思考的空间。那时,他阅读了大量关于哲学的书籍,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华先胜在那时候就想得很清楚了。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这个环境里,华先胜把机会形容为漂浮在空中的气泡,说着他还伸手向空中抓了抓。“这里有很多机会让你的梦想变成现实,而研究院是研究者最容易获得成就感的地方。”说到未来,华先胜对创业并不感兴趣,“我知道我适合做什么,在做研究时,我最有激情,也最开心。”在华先胜看来,如果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植入公司的产品中,就是对一个研究者最大的鼓励和肯定了。

  安迪·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而对于一个把成功归功于环境的研究者来说,如果把微软亚洲研究院定义为将智慧花朵浇灌出果实的乌托邦,那么相反的,像华先胜一样的研究者意味着企业安身立命的宝贵知识财富。

《沿江而上》

Up.The.Yangtze. 沿江而上

外国人拍纪录片,打翻了五味瓶。
中国,今非昔比。
上一辈的谦卑,新一辈的迷失。
农村的落后,都市的繁华。
希望、期盼、奋斗、忍受、沮丧、迷茫。
在不和谐的碰撞中,折射出一个扭曲的中国,其中蕴含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文化
这种文化根深蒂固,只要条件成熟,便一览无余。所谓条件便是:贫穷或富裕。
文化,无所谓好,无所谓坏,只是当你去用心审视它的时候,内心有了些触动。那是一种平凡的、却又主宰着人类的东西。
中国太多的现实,是我们爬在网上宅在屋里的这群人不曾面对的。但是,就是在那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了解,去面对!
我不敢说“去解决”,那是一个何其漫长何其巨大的工程!
只能感叹一句,我们距离真实的社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