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中的“公司预设”陷阱

    尽管很多从业者都有职业规划,但是职业规划的核心意义并不是每个从业者都了解。

    一般来说,职业规划有这么几个作用:

    1. 规划职业轨迹,让工作变成在一个个平台上打怪升级

    2. 梳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努力的目标是什么

    3. 通过制定职业规划这样一个形式本身来认识自己

    但是,我认为以上都没有触及职业规划最核心的意义。一份有价值的职业规划,并不是一份to-do list,而必须是一份what-I-will-get list。一份职业规划,必须体现自己的绝对利益,必须以自己为绝对主体。例如下面的这个规划:

    规划1:销售额较去年翻翻,职位上一个台阶,薪资加倍。

    我认为它做得并不好。为什么呢?内容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这句话背后埋藏的一个设定:该规划是围绕着公司这个大平台展开的。试想,如果没有了公司的存在,这个规划还有意义吗?

    制定一份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跳出“公司预设”的陷阱,否则你不是在为自己制定规划,而是在为公司制定规划。

    POINT A:  职业规划必须抛弃“公司预设”。假如你主动离开了公司,假如公司倒闭,假如你被公司扫地出门,等等,你为公司创造的一切都不再属于你。反过来想,其实这一切都不曾属于你。那么,你为自己创造的利益何在呢?除了过去的工资、过去的职位等这些过去式的内容,以及增长的能力、更丰富的简历等这些现在时的内容,你还有什么呢?理想地讲:过去的任何努力,都应该在未来有持续的产出。你挣了1w块钱存在银行里,(不考虑通货膨胀的话)它每年都能给你几百块钱的回报,即使你什么都没做。我想表达的就是类似概念。你曾经努力过,那些努力应该为你的将来有所产出,而不应该仅仅是体现在过去的薪资回报上。“公司预设”很难让我们看清楚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一旦假设长期从事这份职业,则会产生一种“工作也能创造持续产出”的错觉。

   POINT B: 职业规划必须以最大化自身利益为前提。公司的目标是追求利润,个人职业规划的目标也是追求利润,但这里“利润”的含义更加广泛,可以包括:财务收入,自由,价值实现等等。为自己制定职业规划,就应该赤裸裸的去最大化自身利益,让规划发挥最大的效用。

   POINT C: 一个好的职业规划应该能回答“我何时才能退休”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衡量方法,因为能自主决定退休才意味着自由。有了自由作为保证,既可以继续从事原来的事业,也可以选择更有意义的其它事业。如何才能提前退休呢?《富爸爸 穷爸爸》中对此给出了一种答案,归纳之就是:(过去)积累资本,(未来)持续产出。啰嗦一下,一定要注意了,资本不是能力,资本是一种可以独立于我们自身而存在的实体。这点理解错了就悲剧了,能力再强,不干活,没人承认的。

(另有常见观点是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密不可分,二者不矛盾,这里我不做评价,搁置争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